发布日期:2025-03-17 22:20 点击次数:125
彩陶的工艺堪称“黑科技”。彩陶是在未经烧制的陶坯上,以天然矿物如赭石、氧化锰、瓷土等为颜料,描绘出各种各样纹饰之后,再经入窑焙烧而形成的一种陶器。这些矿物颜料经高温焙烧后,与陶胎融为一体,千年不褪色。
在北首岭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精美彩陶,这些陶器均绘有形象而生动的的纹饰图案。纹饰的每一笔绝非随意涂鸦,而是先民们的精神投射。
© | 宝鸡北首岭博物馆
北首岭出土器物纹饰大致可分两类,分别是动物纹、几何纹。动物纹中最有特点的当属人面鱼纹。整个图案人面轮廓浑圆,头戴尖冠,双耳衔鱼,双目微闭,面露神秘的微笑。有考古学家推测,这可能是部落祭司的形象,人鱼合一则暗喻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,象征着先民对生命和巫术的信仰。
展开剩余56%北首岭 遗址出土
双鱼纹纹彩陶盆
除了抽象的人面鱼纹,鱼纹中还有写实性图案,即双鱼纹。这种纹饰绘于盆腹,每组由两条上下相连的鱼构成。鱼头作三角形,用小圆圈表示鱼眼,以短线表示鱼鳍和鱼尾,鱼身的一半填以实彩,用以表示鱼鳞。各组鱼的头向均向右,作追逐状。学者认为,北首岭遗址坐落于金陵河畔,鱼类是原始先民的食物来源之一,那么在器物上绘制常见的动物形象就顺理成章了。而鱼寓多子,代表繁衍与丰收,在器物上绘制鱼纹,也寓意着先民们对富足生活的期盼。
北首岭遗址出土波折纹彩陶盆
以北首岭遗址出土器物为代表的彩陶纹饰构成了一套“视觉语言系统”,比甲骨文还早了三千年,是中华文明最早的符号萌芽。它们至今仍留下许多未解之处:为何人面嘴角微微上翘?是祭祀时的面具表情,还是对“神性”的人格化表达?为何陶器上的颜色历经千年仍不褪色?是否添加了特殊的粘合剂?现代科技正助力破解这些谜题。例如,显微分析发现,同时代的半坡遗址的彩陶上,黑色颜料竟含有碳化植物成分,可能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调制而成。 作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代表,北首岭遗址的陶器不仅是艺术瑰宝股市杠杆怎么玩,更承载着文明演进的密码。黄土之下,文明从未沉默。
发布于:北京市